经济学博士,现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曾任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
想要通胀放缓可能需要看到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走弱,在就业仍然很强的背景下,勿因单月降幅而低估通胀韧性
既不想超发货币,又要支持经济增长,央行就需要更加关注货币的“效率”,也就是要更加关注信贷投放形成的实物工作量
三个超预期拖累因素或均较短暂,随着国际大宗价格企稳、疫情缓释、“保交楼”举措落地,CPI仍有上行压力,后续随着供求缺口转正,以及货币财政齐发力,通胀韧性较强
对外能源依赖度越低的国家,其汇率的韧性就越强,人民币的汇率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内稳定的能源生产
在劳动力市场强劲的背景下,即使看到经济数据走弱,美联储也应该会维持货币政策从紧的态势,市场不应低估美联储紧缩的力度与持续性
7月CPI同比或从2.5%上升至3.2%,核心和服务通胀疫后温和修复至1.1%和1.3%,PMI出厂价隐含的PPI环比或在-0.8%,PPI同比或从6.1%放缓至4.6%
欧洲能源价格上涨对其制造业影响多大?对中国出口有何含义?
保交楼方案将在防范道德风险、做好资产管理、畅通退出渠道三方面做好权衡,以激发社会资本热情、撬动杠杆,从而改善房企融资约束,购房者重拾信心
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GDP负增长更像是具有实质意义的经济萎缩,虽然当前美国经济可能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衰退,但经济的列车已然“向衰退驶去”
本次政治局会议积极回应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以及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防风险、稳增长的信号非常明确
美联储仍倾向于以牺牲经济增长换取物价稳定,这意味着加息还将继续推进,但对于未来加息路径,美联储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宏观政策面临通胀与增长之间的取舍问题,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可能是新宏观范式下的常态
在需求走弱和物价高企的双重夹击下,欧美央行还得“忍痛”紧缩,低迷的经济数据遇上“鹰派”的央行,风险资产或面临进一步调整压力
欧央行在加息抗通胀方面比市场预期的更“鹰派”,但在反碎片化新政策工具方面以“有意为之的模糊”为未来风险预留了更多自主决断的空间
只要疫情没有大的反复,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经济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甚至是比较强的反弹
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活动修复“先陡后缓”,今年疫情后的经济活动修复则是“先缓后陡”
当前欧元区正处于走向分裂与走向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十字路口。能否在危机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对于欧元区的执政者来说,除了需要团结与技巧,或还需要一些运气
除了居民服务消费仍然偏弱,地产相关的服务也偏弱,从事服务业居多的青年人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
欧元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滞胀”困境。在供应链瓶颈、贸易条件恶化、输入性通胀的三重实体冲击叠加下,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
美联储迎来“沃尔克时刻”的概率已越来越高,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换取物价稳定或是必要的选择